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正文

《安娜的生活》意大利,三年打造上海模式!这项孵化计划给上海体育赛事注入新活力

摘要: ...

今年的上海体博会,不少赛事幕后工作者走到台前,分享他们的办赛经验。

为什么说每一年的上海体博会,都是上海体育产业甚至是全国体育产业的一个最佳缩影?

在这场为期三天的展会上,聚光灯不只照在运动爱好者身上,还照到了全世界的运动品牌,甚至就连一直呆在幕后的办赛人员,都能拥有自己的一方秀场。

11月27日,就在上海体博会正式开幕当天,2025年《上海品牌赛事孵化计划》“三年共创·赛链未来”主题活动也在同一片场地举行。不少上海自主IP赛事的负责人走上舞台,分享了他们在过去三年与这项“孵化计划”共同成长的经历。

自从这项“孵化计划”在三年前正式进入上海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的视野中,越来越多本土赛事加入其中并且得到了全方位的帮助和提升。而在这些本土赛事逐步升级的这三年,上海的体育产业也借着这个“孵化”的过程形成了值得更多地方借鉴、具有上海特色的赛事孵化模式。

上海品牌赛事孵化计划在体博会上也设置了展台,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咨询。

三年“孵化”,带来一场“毕业典礼”

《上海品牌赛事孵化计划》,在过去三年,是在上海体育产业圈甚至是长三角的体育产业圈经常被提及的一个关键词。这项“孵化计划”是上海市体育局指导、上海市社会体育管理中心组织实施的专项计划,旨在通过资源整合、平台赋能和跨界合作培育优质体育赛事品牌。

在今年上海体博会的这场分享活动中,上海市社体(竞赛)中心主任郑浩彬给出了一组令人惊喜的数据——自2023年启动以来,孵化赛事从最初的11项增至30项,涵盖篮球、汽车、电竞、帆板等多元项目,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赛事孵化梯队;累计举办沙龙活动、专题讲座、体商融合市集等各类孵化活动超过40场,参与人次突破5000,覆盖办赛单位、行业专家、体育爱好者等多元群体;此外,该计划成立专家团队,来自赛事运营、市场营销、媒体传播、风险管控、体育旅游等6个领域的30名专家入库,建立“专家授课+案例研讨+实地观摩+资源对接”多位一体的服务体系。

一系列数字背后,是上海体育产业在自主体育赛事IP以及长三角体育赛事联动方面的快速成长。据郑浩彬介绍,“孵化计划”通过“走进”系列品牌活动,上海组织办赛单位赴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巴黎奥运会等大型赛事实地考察,汲取顶尖办赛经验;与安徽宣城、江苏太仓、浙江淳安等多地体育部门达成战略合作,开展长三角地区体育合作交流;深入五大新城调研对接,为办赛单位搭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学习交流与资源对接平台。

三年过去,这30项孵化赛事的负责人在今年上海体博会上一一走上舞台,像极了一场属于他们的“毕业典礼”。而在进行“毕业汇报”中,入围赛事代表坦言,从借助资源对接打破发展瓶颈,到依靠专业赋能实现赛事品质升级,赛事的成长离不开“孵化计划”的赋能,此次借助上海体博会的舞台,也让赛事获得了更多展示机会,进一步扩大了品牌影响力。

蒸蒸日上迎新跑的赛事负责人刘辉在舞台上进行分享。

从“经验”到“体系”

事实上,在目前这些孵化赛事之中,有不少都是在上海非常受欢迎甚至是在全国都有参与号召力的赛事。

就如蒸蒸日上迎新跑如今不仅是上海标志性的迎新活动之一,还是由中国田协认证的A1类马拉松赛事,每一年都吸引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跑者,其中60%的参与者都是连续三年以上参赛,打造了稳定的“新年第一跑”文化传统。

而MAGIC3上海青少年三对三超级篮球赛则是上海市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青少年体育品牌赛事,六年来参赛人数屡创新高,最高突破2万人次。赛事在这几年通过“孵化计划”的扶持,构建起赛事家族体系,形成六大核心IP,覆盖多元圈层,逐步搭建起了国际青少年体育平台。

还有像TREK100这样的自行车赛事,从2016年创办至今,已经在上海连续举办了9届,全国范围内则有30场比赛,累计吸引超3万名选手参与,年龄跨度从8岁到75岁,涵盖外籍人士、科创团队以及长三角骑行爱好者。而在“孵化计划”的协同下,赛事以“文商体旅农”的联合路径,打造长三角骑行爱好者的年度盛会,并且助力自行车运动向产业融合、城市品牌升级延伸,探索赋能城市发展的新模式。

篮球也是“孵化计划”中的重点项目。

“赛事孵化不是简单地‘给钱给资源’,”作为“孵化计划”的专家团队一员,上海体育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张叶涵就强调了赛事在孵化计划中能够得到的帮助,“而是通过专业服务、资源对接、品牌培育,帮助办赛单位提升赛事品质、扩大赛事影响力。”

从无到有很难,而从有到优也非易事。就如郑浩彬所说,“孵化计划”作为一项探索性工作,需要始终坚持创新引领,然后持续推进“文旅商体学”多元融合,才能真正在不同赛事的孵化过程中找到共性,整合经验,形成模式。

过去几年,上海市社体(竞赛)中心就通过与上海体育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建立战略合作,共同探索品牌赛事孵化课程体系建设,开放MBA课程和精品讲座旁听名额,并开展企业进校宣讲、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毕业生就业推荐等工作。

郑浩彬为新一批专家导师授牌。

未来借助各方力量,完善“孵化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在形成上海特色的赛事孵化模式过程中,这个“孵化计划”也得到了社会各方的支持,而专家导师就是其中重要的一股力量。就在这场“三年共创·赛链未来”主题活动中,郑浩彬为新一批专家导师授牌,新的专家团队涵盖赛事运营、市场营销、媒体传播、风险管控、体旅融合等多个领域,将为办赛单位提供更全面、更精准的专业指导与智力支持。

“其实最开始和社体中心合作的时候,我还是挺惊讶的,因为说到企业和政府之间的联系时往往提到的是纾困、帮扶或者资助,很少会提孵化。”张叶涵作为一直以来的专家团队成员,也分享了她的感受以及对未来的看法,“未来我们应该看到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体育人才,我们培养的人才的能力到底在哪里?”

除了体育产业的人才培养对于赛事的助力,赛事IP的版权、图表形象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同样是未来在“孵化计划”中需要被继续强化的一部分。

“我希望在孵化计划里的一些年轻的赛事或者新兴的赛事,他们在最开始就能够关注到法律的保护。因为大量的赛事资产是无形资产,他们留下的是标志和口号,还有参赛的制度,衍生品以及音频视频这些数字资产,而在如今的大环境下,能够控制它们的就是法律规则。”同样作为专家团队的一员,上海市律师协会体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卫新曾经和国际奥委会合作过很长一段时间,也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在帮助“孵化计划”的企业时不断强调无形资产的保护,“其实目前很多赛事,从我的角度看来,商标的保护都是缺位的,这些都是在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的。”

不少赛事通过“孵化计划”逐渐从地方走向全国,甚至是世界。

三年时间,这项“孵化计划”已经帮助越来越多赛事走向正轨并且开始扩大影响力,但“孵化计划”的目标还远不止于此。

郑浩彬也提到了在未来将继续推进的六个方面,其中就包括完善赛事孵化成效评估与精准服务机制,提升孵化服务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深化与上海体育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共同推动品牌赛事孵化课程体系的建设与落地;拓展新媒体合作与品牌宣传渠道,为孵化赛事开辟更广阔的宣传窗口;强化与区域发展的联动;持续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以及对标“上海赛事”培育型赛事(D类)要求。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郑浩彬如是说,“培训课程体系仍需系统化完善,孵化成果转化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个性化服务水平需要持续加强,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未来工作中着力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