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场八卦 > 正文

93岁的彼得·埃森曼中国首展:建筑如何思考

摘要: ...

“建筑不是关于如何建造,而是关于如何思考。”

美国建筑师彼得·埃森曼(Peter Eisenman,1932年生)的中国首展“解码埃森曼:形式之外”,近期在阿尔瓦罗·西扎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将这句箴言演绎成一场可感可知的思想实验。本文作者为系“解码埃森曼:形式之外”展览策展人。

展览现场,·西扎设计的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与埃森曼网格系统的叠加与对话。

彼得·艾森曼是美国建筑师、建筑理论家与教育家。他的建筑实践历经了四个既独立又交织的阶段:从“纸板住宅”的符号系统探索,到解构与重构的先锋实验,以及跨学科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到晚年对本土文化与在地语境的深度关注。

展览围绕三大主题板块,近150件珍贵展品(包括原始手稿、研究模型、往来信函、出版物、访谈录音及跨界设计品)共同构成了一部动态演进的“思想切片”,追溯了埃森曼的思想脉络、实验性设计过程与教育理念的深远影响。

house I 手稿

然而,埃森曼的创作从未止步于渐进改良,而是以颠覆性认知跃迁直击建筑学内核——瓦解传统框架的同时,催生出全新的知识生产体系。本次展览以多维视角解码了埃森曼的思想谱系——它远超传统建筑回顾展范畴,是一场融合哲学、艺术、设计与教育思想的深度学术实践。

埃森曼与他心爱的橄榄球运动

为何重提埃森曼?

作为近50年建筑界最富争议的代表人物,埃森曼的作品、理论著作与教育贡献早已载入史册,堪称“建筑界活化石”。2004年,第九届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评委曾如此评价他:“埃森曼是思想家、教育家、概念先驱、极具创造力的建筑师、新世纪设计大师,更是全球建筑先锋领域的导航灯。”埃森曼将哲学、语言学、数学、艺术等跨学科思维融入建筑,建筑师、理论家和教师的多重身份更让他蒙上一层神秘光环。

庆祝菲利普·约翰逊90岁生日合影

早在20世纪60年代,埃森曼成立了“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出版《对立》杂志,推动了70年代的激进变革,不仅成为美国建筑文化的参考点,也引发了关于建筑及其国际化的理论辩论。70年代,埃森曼因“纽约五人组”的白色派建筑已为人熟知。在格雷夫斯等人致力于后现代主义的符号叙事时,他早转向对形式本身和其生成逻辑的哲学追问。1988年,埃森曼凭借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MoMA)“解构7人组”展览轰动建筑界,依托德里达的哲学思想将质疑、分解、重塑作为建筑标准的核心本质,在当时的建筑界掀起了一场变革。

德里达给埃森曼的信件

埃森曼长期深耕建筑教育实验室,与大部分建筑师不同的是,他不提供具体的技法,也不关注那些物质的材料的表层,而是研究深层的逻辑在抽象中推进思考。他像建筑界的“苏格拉底”,一位始终以批判姿态追问建筑本质的思想者。他迫使建筑学从一门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艺转向一场关于自身存在基础的哲学思辨,通过强大的理论构建,他彻底改变了当代建筑的图景。

卡斯泰利之家模型

20世纪80至90年代是埃森曼学术思想的活跃期。改革开放后,大批中国的学者和建筑师受其影响,用实践展现出对本土传统的创新性转化,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当代建筑的发展方向。回顾近二十年,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建设使得中国的建筑设计与教育仿佛搭乘了一列无法停歇的高速列车,在喧嚣的市场节奏与商业逻辑的层层裹挟中,逐渐偏离了应有的文化定力与思想深度。当前恰逢中国发展的特殊节点,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思维来面对下一个十年?

正如建筑师张永和所说:“埃森曼所做的,是确认一种纯粹建筑学存在的必要——它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作为验证手段。这种纯粹性恰恰是当前建筑教育中最缺失的。”

重提埃森曼,恰逢其时。

马克斯-莱因哈特之家 概念模型

 展览作为方法论:学术思想谱系的视觉化转译

在本次展览中,我们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不让展览成为陈列埃森曼作品的精美橱窗,而是成为实践其思想的实验室。这场策展恰似一次漫长的解谜:不仅展示“建筑是什么”,更传递出“建筑可以如何被思考”。

因此,这绝非常规的建筑展览——埃森曼的作品或许始于视觉挑战,但策展方希望观众能透过表象,看到背后的严谨逻辑与哲学深度。

维克斯纳艺术中心概念模型

埃森曼建成的作品不多,本次展览以呈现其未建成项目为主。但值得注意的是,埃森曼的“未建成”绝非“纸上谈兵”——他的作品与“纸上建筑”完全不同,而是用实践论证理论的可行性:那些图纸、平面轴测作品虽未建成,却具备随时落地的条件,因而更具研究价值。正如辛西娅·戴维森在展览前言中所说:“这些未建成的项目,往往是他最激进的主张——作为重新构想建筑存在的沃土。它们具有挑衅性,引导我们思考缺失、潜力与未完成如何影响建筑学科。”

瓜迪奥拉建筑模型

“形式”是解开埃森曼思想密码的“钥匙”。在埃森曼看来,“形式高居各要素等级之首”,他终身为之研究,并引发出系列由形式生成的实验。在数字工具普及前,埃森曼便试图将建筑从功能、文脉与意义的传统束缚中解放,追求基于学科内部逻辑的“自主性”——他借鉴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将建筑元素视为“词汇”,通过预设的“生成语法”(转换规则)进行组合、位移与变形,让形式成为其逻辑操作的可视化结果,“形式”已远超本体含义。

houseII 草图

从1960年代到2010年代,埃森曼的思想与实践历经四次跃迁,不再停留于形式实验的表层,而是深入解剖建筑学知识生产的认知界面。通过那些充满严谨推演的过程图纸,便能清晰辨认出一条被忽视的思想脉络:他的工作本质,是在前数字时代,以纯粹理论与手工劳作,书写建筑本体的“源代码”。他的实践预示了建筑学从“塑造形态”到“设计过程”的根本性转向,为理解AI创作、生成式艺术背后的“形式之手”,提供了关键的历史坐标与理论框架。

展览现场,以“图解”作为一种生成的工具的方法论,埃森曼项目年表谱系,铺展出一张跨越时空的视觉知识网格

展览通过多元视角的手段来解读埃森曼的学术思想,尽可能消解晦涩理论,减少冗长文字,以“视觉图像+简明信息检索图标”的形式辅助理解。展览以信息设计为刃,剖开了埃森曼建筑与时代的多重维度,铺展了一张跨越时空的视觉知识网格,创作出7幅宏幅巨制图谱,以“图解”作为一种生成的工具的方法论,通过对文献资料档案式的再组织,梳理出“形而上/下和形式内/外”的埃森曼理论思维路径,综合形成以“外向索引:文化模型”和“内向索引:项目年表”为目录的关联性图谱。

埃森曼建筑语言的跨界应用,从建筑项目的“实体与虚空”关系中提取灵感进行各种设计。

展览中展现了埃森曼建筑语言的跨界应用。正如他本人所说:“对于建筑师,从事能拓展建筑与思维至材料、空间和时间的项目至关重要。这就像抽象画——挑战在于感知单一深度中拥有多个层次的空间感,这就是我所说的‘建筑抽象’。”展览中展出的戒指、手镯等饰品以及地毯和各种花色织物纹样,是埃森曼从建筑项目的“实体与虚空”关系中提取灵感进行跨界设计。这些跨界作品绝非降维衍生品,而是他建筑批判语言的转译实验:将空间符号植入消费社会最精致的表皮之中。

地毯纹样

展览中还体现了教育维度的拓展。中国美术学院雕塑公共艺术学院的课程《解构与建构》,基于对埃森曼的理解进行了创作。这些年轻学子的装置作品不仅跳出建筑领域的局限,呼应了埃森曼思想与概念艺术的同源性,更成为理解其概念建筑形成的“艺术写照”。经埃森曼本人点评后,这些学生的当代解读与他早年的设计模型并置展示,也包含着九旬长者对年轻学子的期望。这些并置的作品虽相隔半个世纪,却共享着同一种探索精神。这种精神的传承,或许比任何具体的形式都更重要。

基于对埃森曼的理解,年轻的艺术学子进行的课程创作《解构与建构》

启示:在形式之外建构中国建筑的未来

“解码埃森曼:形式之外”的展览实践,既是一次对建筑学本体的叩问,也是一面映照中国教育与学科发展的镜子。

埃森曼的毕生事业,是对学科内核的沉潜与对既定范式的勇敢质疑。这对于正处于转型与重构中的中国教育,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在长期以实用主义和技能传授为主导的惯性下,中国当下的教育体系时常忽略了最为根本的思辨能力与理论构建能力的培养。

与阿道夫卢斯关于houseIII的信件

埃森曼的实践,正是一种“慢思考”的示范——他拒绝在喧嚣的表象中随波逐流,而是沉潜于学科的内核,进行近乎严苛的自我拷问与范式革命。这也预示着中国的教育与学术研究,亟需培育这种“沉潜的勇气”与“创造的耐心”,要敢于进行前提性的哲学思辨,从而生成原创性的理论话语。

house VI 手稿

houseVI 系列模型

此次策展本身,不仅是我们运用埃森曼思想做的一次批判性展览实践,也是一场跨学科教育方法的生动演示。通过视觉传达、信息设计、艺术与技术的协同“解码”,埃森曼晦涩的理论被转译为可感、可知的立体叙事。

这也证明了交叉学科绝非知识的简单拼贴,而是通过不同方法论与视角的碰撞,催生出理解复杂问题的全新范式,为应对未来综合性挑战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思维工具。未来的创造,将愈发依赖于在“形式之外”构建强大的思想底座。

IAUS的徽标

埃森曼用实践与理论启示我们,要构筑起具有识别性与影响力的“中国模式”,应当以中国智慧与文化传统为根基,超越单纯的形式模仿与功利驱动,在中国现实语境中淬炼出具有普遍性的建筑哲学,从而升华出属于中国自己的建筑理论话语。

或许这是此次展览留给中国学界的珍贵遗产——思想是最高级的形式,而教育的终极使命,在于点燃并守护那永不熄灭的理性之光。

谨以此文此展,致敬彼得·埃森曼。

EL型实验是埃森曼思想研究重要的转折点,展陈在空间上形成互望,暗示项目之间关联

(作者系“解码埃森曼:形式之外”展览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本文原标题为《在思想的锋刃上:埃森曼给中国建筑与教育界的思考》,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2月30日)